歷史回顧

1948年
12月
香港主教恩理覺批准聖母軍在香港成立。
1949年
1月
分別於:
香港堅道嘉諾撒修院成立第一個英文成年支團:玄義玫瑰支團。
九龍嘉諾撒聖瑪利書院成立第一個英文青年支團:普世之后支團。
1949年
4月5日
成立首個區團:香港區團(負責全港中英文的成青支) 。 首次會議共有19個支團出席。
委任濟利祿神父為區團指導神師。
1949年
9月
香港區團提交給總部的支團名單共有24個:
> 14個為成支
> 10個為青支
當中19個英文支團、5個中文支團。
1950年
8月16日
召開第一次中文區團會議,成為首個中文區團,負責全港的中文成青支,共有14個支團 (當中8個成支和6個青支)。
委任濟利祿神父兼任兩個區團的指導神師。
同年10月正式命名:聖母蒙召升天區團。
1951年
1月10日
香港區團改稱為聖母無原罪區團,成為首個英文區團,負責全港的英文成青支。
1951年
12月
成立首個中文青年區團:聖母領報區團,直屬聖母蒙召升天區團。
1952年
8月6日
成立首個英文青年區團:玫瑰之后區團,直屬聖母無原罪區團。
1952年
11月
聖母蒙召升天區團被總部升格為督察區團,成為香港聖母軍最高部門,肩負發展香港聖母軍的使命及與總部聯絡的責任。
同時,負責管理全港的中文成年支團及全港的區團。
聖母領報區團的直屬成區亦由聖母蒙召升天區團轉為督察區團。
1956年 成立第二個英文青年區團:聖母母后區團,負責管理九龍及新界區的英文青年支團,直屬聖母無原罪區團。
玫瑰之后區團則負責管理港島的英文青年支團。
1957年
3月
成立第二個中文成年區團:聖母蒙召升天區團,負責管理九龍及新界區的中文成年支團。
1957年
8月
成立第二個中文青年區團:中華母后區團,負責管理九龍及新界區的中文青年支團,直屬聖母蒙召升天區團。
1962年
3月
成立第二個英文成年區團:大忠者貞女區團,負責管理九龍及新界區的英文成年支團。
聖母母后區團的直屬成區亦由聖母無原罪區團轉為大忠者貞女區團。
1963年
3月
成立第三個英文青年區團:天主之母區團,直屬聖母無原罪區團。
1965年 成立第三個中文青年區團:諸惠中保區團,直屬聖母蒙召升天區團。
1967年
6月4日
於聖母蒙召升天區團分拆第三個中文成年區團:中國和平之后區團,以鐵路劃分為東西兩個區域,負責管理九龍東的中文成年支團。
中國和平之后區團成立時有20個支團。
中華母后區團的直屬成區亦由聖母蒙召升天區團轉為中國和平之后區團。
1969年
1月
成立第四個中文成年區團:教會之母區團,負責管理港島東區的中文成年支團。
督察區團則負責管理港島的中、西、南區及離島的中文成年支團。
1977年
8月4日
成立第四個中文青年區團:喜樂之母區團,負責管理九龍西及新界區的中文青年支團,以鑽石山為界。
東面屬中華母后區團,西面以至鐵路沿線屬喜樂之母區團。
兩個青年區團直屬中國和平之后區團。
1984年
4月
中國和平之后區團的支團數目已達27個,因此,在1984年4月重新劃分區域。以鐵路沿線為界,將中國和平之后區團其中8個支團轉到聖母蒙召升天區團。
喜樂之母區團亦有4個支團轉到諸惠中保區團。
1987年 諸惠中保區團解散。
喜樂之母區團的直屬成區由中國和平之后區團轉到聖母蒙召升天區團。
分佈在鑽石山、慈雲山和黃大仙的青支亦由喜樂之母區團轉到中華母后區團。
1995年
4月
玫瑰之后區團與天主之母區團合併,取名天主之母區團,負責管理港島的英文青年支團,直屬聖母無原罪區團。
1996年
12月
成立第一個韓文成年區團:天主寵愛之后區團。
2001年
2月
成立第三個英文成年區團:玫瑰之后區團,由聖母無原罪區團分拆出來,負責管理香港花園道以東的英文成年支團。
天主之母區團的直屬成區亦由聖母無原罪區團轉為玫瑰之后區團。
2014年
9月6-10日
總部職員 Michael Walsh 兄弟和 Patrick O´Donoghue 兄弟首次探訪香港聖母軍。
2015年
9月
督察區團神師駱鏗祥神父離任。
2015年
11月
譚錦榮神父被委任為督察區團神師。
2022年
6月12日
成立第五個中文成年區團:慈悲之母區團。
2022年
7月
大忠者貞女區團分為大忠者貞女區團、仁愛之后區團及望德之母區團。仁愛之后區團於7月10日成立,望德之母區團則於7月17日成立。
2022年
9月8日
香港督察區團升格為區域團,譚錦榮神父被委任為區域團神師。

仁愛之后區團升格為督察區團(英文),由譚永明神父擔任神師。
2022年
10月2日
成立第六個中文成年區團:諸恩寵之后區團。
2024年
1月1日
澳門聖母軍從屬於香港聖母軍。
2024年
2月4日
成立第七個中文成年區團:永援聖母區團。